《亲爱的小孩》:是贩卖焦虑,还是需要直面现实?

最近几天,随着热播剧《亲爱的小孩》的播出,引起了广大网友的热烈讨论。

现在的讨论是两种极端的状态。

一方说,这部家庭剧剧情太“狗血”,故意贩卖焦虑,不要为了戏剧效果,

把现实家庭生活中的一些不如意和一些特例呈现给观众,让观众焦虑彷徨,恐婚,恐育。

另一方则说,这是一部不可多得,没有回避现实,好剧。

不但网友的看法不同,连各大主流媒体也进行了讨论。

《亲爱的小孩》:是贩卖焦虑,还是需要直面现实?

人民网的观点是:这部剧过于贩卖焦虑;

光明网的观点是:应该直面现实。

先不说这部剧到底是贩卖焦虑,还是要直面现实。

先说说现在的国产家庭剧。

现在的国产家庭剧大部分有一个共同的人设特点:

可怜的媳妇、可憎的丈夫、刁钻的婆婆、絮叨的丈母娘。

几乎每一部家庭剧都是这样。

剧情冲突永远是各种吵架。

两口子吵婆媳吵,丈母娘吵,母子吵,母女吵。

有人把国产家庭剧戏称为“吵架剧”,不能说一点道理没有。

《亲爱的小孩》也是这样:

妻子方一诺生孩子、养孩子,面对各种生活的压力;

丈夫肖战不顾及妻子生活的各种辛苦,总之就是各种不靠谱;

婆婆高彩屏,孙女出生了她却只关心胎盘等等;

丈母娘全剧都是个事儿妈,对着亲家母都要鼻孔朝天不说,还把人家当保姆使唤,背后挑拨女儿和婆婆,女儿和女婿的关系。

《亲爱的小孩》:是贩卖焦虑,还是需要直面现实?

可以肯定的说:方一诺和肖路日子过的纠纠结结,矛盾重重跟双方的父母瞎掺和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些人都觉得自己站在正义(正确)的一面,都想改变对方,让对方顺着自己的意思生活,没想到最后生活走向了他们目标反面。

反正,十几集看下来,巨闹心。

有人说看了这部剧可以对家庭,对生活有深入的思考。

小编认为:实在没什么值得思考的,思考了也没用。

一个家庭想过得好,用不着怎么深入思考,只要夫妻间本着互敬互爱,互相谅解、宽容、认可。

只要老一辈子人有距离感,分寸感,不要动不动就瞎掺合人家小夫妻的家庭生活,就没有过不好的。

《亲爱的小孩》:是贩卖焦虑,还是需要直面现实?

俗话说: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困难、矛盾是生活的常态,生活有十,不如意有八-九,再正常不过了,用不着过于放大。

从佛家的角度讲,念难念的经,是一种修行,只要一个人身处生活和家庭之中,必须要经历,必须面对的一些事情。

如果没有这些,人人生活在没有困难和矛盾的生活中,父慈子孝,夫妻恩爱,不吵不闹,那才叫“见了鬼”呢。

有的人总喜欢把家庭生活的各种不如意和矛盾,归结到对方的身上,是对方的不对,才造成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有人说:“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大概的意思是:别人生活有矛盾,过得很辛苦,做为一个外人,不了解情况,不要轻易让人善良。

这话对吗?

《亲爱的小孩》:是贩卖焦虑,还是需要直面现实?

一个驾驶技术不好的司机,总是出事故,出状况,能把问题的症结全怪在车的车上,而不是检讨自己的驾驶技术是不是好上面吗?

为什么有的人过得苦,别人的原因先不说,先想想是不是自己身上有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最好是先从自身找原因,自身问题看清楚了,解决了,那么问题就会解决一大半。

现在离婚率居高不下,主动提出离婚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女方。

或者说,家庭分裂的主动权在女方这一边,女方更有意向离婚,而男方更多的愿意忍认和委曲求全。

现在“女拳主义”泛滥,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有诸如“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和女人讲理,你还是男人吗?”的各种毒鸡汤,已成泛滥之势。

甚至泛滥到连回归的宇航员出舱这种技术性非常高的事,也要求先让女宇航员先出来的地步。

而一些家庭电视剧,和情感类节目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总有人把离婚看成是解决家庭矛盾的最佳方法。

其实,一个人在一个游泳池内没学会游泳,换一个游泳池也一样。

不是游泳池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亲爱的小孩》:是贩卖焦虑,还是需要直面现实?

正是一些家庭电视剧,情感类节目的推波助澜,才让那种毒鸡汤过度泛滥,才造成家庭不和、夫妻反目、离婚率居高不下、恐婚、恐育的社会问题。

而一些家庭剧,为了讨好女观众,为了追求收视率,把家庭生活中的一些特例,集中化,夸大化,呈现给观众。

看电视是一种精神享受,电视剧是一种精神食粮,没有哪个人愿意面对满桌子的狗血饭菜和一地鸡毛。

一些情感类调解节目,找演员,编剧本,把生活中的一些家庭矛盾无限放大,什么刁婆婆、坏媳妇坏、出轨、不孝顺之类的狗血话题拿出来展现给观众。

让观众堵心,烦躁,对美好的生活失去期待,恐婚、恐育。

也难怪,谁看到了这些还结婚、生孩子,不如一个人躺平舒服。

绝大部分观众看电视,都是为了消遣,为了打发时间,为了在已经很累的生活中找一个温暖的树洞稍稍休息、逃避那么一会儿。

观众们更想看到的是温暖、治愈类节目,而不是狗血和让人焦虑的节目,没有任何一个人希望在本来已经伤痕累累的身体上洒一把盐,再插一把刀。

《亲爱的小孩》:是贩卖焦虑,还是需要直面现实?

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向我们的邻居韩国学习。

韩国就没有那些夫妻矛盾、婆媳矛盾,和家庭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吗?

不用说,肯定有。

可是,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韩国家庭剧,都是婆慈媳孝,温馨、治愈,就算有些小矛盾。也不狗血,不放大,都以美好、温馨的角度来处理。

有人说:这种表现方式太虚假了。

不过是一部电视剧而己,有必要那么真实吗?

比如一件衣服破了,你是用针线把洞小心的缝补上,还是把洞扯开,放大,让里面的皮肤暴露在别人的眼前呢?

想靠一部电视剧,改变社会现象,改变家庭生活,改变一个人,让婆婆不恶,丈母娘不刁,妻子不闹,丈夫不出轨。

电视剧没有那么大的社会功能,也起不了那么大的作用,它不过是一种生活消遣,一个树洞而己。

一个人想生活的好,更多的需要的是面对现实,而不是过多的暴露焦虑。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站在光明网一边。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