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加班”首案揭示新时代劳动权益新挑战:司法如何捍卫劳动者权益

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新时代浪潮中,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近日,一起备受瞩目的“隐形加班”劳动争议案件被评为“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3年度十大案件”,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起案件不仅为“隐形加班”问题画上了司法认定的新标杆,也为新时代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了宝贵的司法实践。

李女士,一位在北京市朝阳区某知名互联网科技公司担任运营负责人的职场女性,近日因“隐形加班”问题与公司对簿公堂。她坚称,在过去的一年里,她通过微信等线上方式在非工作时间处理了大量工作事务,累计加班时间高达595.8小时。然而,她的加班诉求在劳动仲裁阶段被驳回,但她并未因此放弃,而是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继续维权。

在二审中,李女士的代理律师汪子元精心准备,特别指出李女士与公司约定的不定时工作制并未得到人社部门的审批。庭审过程中,双方围绕是否存在加班事实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最终,用人单位发出的排班表成为了关键证据,为李女士的诉求提供了有力支撑。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的法官郑吉喆在审理此案时,展现出了高度的司法智慧和创新精神。他提出了“付出实质性劳动”和“明显占用时间”的认定标准,为“隐形加班”问题提供了明确的司法认定依据。最终,法院判决公司向李女士支付加班费3万元,为她的维权之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这一案件的判决不仅彰显了司法对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坚定立场,也为类似案件的审理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在信息化、数字化的新时代背景下,劳动者的工作方式和工具发生了巨大变化,微信聊天记录、腾讯会议记录等电子证据已经成为劳动争议领域的主流证据类型。因此,劳动者在维护自身权益时,应更加注重搜集和保存与工作相关的电子证据,以便在必要时为自己的诉求提供有力支撑。

同时,用人单位也应深刻反思并规范自身的加班制度。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应充分尊重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避免过度压榨员工的劳动力和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共生,推动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隐形加班”首案的判决不仅为劳动者权益保护注入了新的动力,也为新时代的法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期待更多的司法实践能够关注劳动者的权益保护问题,为构建更加和谐、公正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