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梦华录》看宋代“朋友圈”:逛夜市很平常,甚至出现“外卖”
一袭白衣,飘逸长发,在朦胧月色中从天而降……尽管珠玉在前,刘亦菲在2006版《神雕侠侣》中一亮相,便让人惊呼“神仙姐姐”“仙女下凡”。
尤其是在剧中,小龙女与杨过立下十六年之约,十六年后过儿与姑姑幸得欣喜相逢的剧情感人肺腑。
而在近日,刘亦菲的粉丝也终于等来了与神仙姐姐的十六年之约。

神仙姐姐沏个茶,引得连连惊叹,拨开历史迷云才知:这技术差点失传
继2006年《神雕侠侣》后,时隔十六年,刘亦菲再次出演古装大戏。
而这部剧的男主角恰恰是曾经出演过翻拍版《神雕侠侣》的古装男神陈晓。让姑姑与过儿重逢的,正是近期热播的古装剧目《梦华录》。
《梦华录》这部剧可谓未播先火,剧照片花一发布,便触动了粉丝的DNA。“她可是刘亦菲啊”迅速登上娱乐话题榜首,让观众对这部剧的期待值也直线飙升。
事实证明,《梦华录》的播出并未让粉丝失望。男女主角颜值演技自不必说,紧凑的节奏、不流于俗套的剧情,更是让网友直呼“上头”。

透过男女主角双向救赎的爱情背后,一副商业繁荣、文化多元的宋代生活图鉴徐徐展开。
刘亦菲饰演的茶铺老板赵盼儿与陈晓饰演的皇城司指挥顾千帆相遇在盼儿的“赵氏茶铺”,而身为茶铺老板的盼儿更是大秀茶技。
剧中,一众品茶客围在盼儿周围,连连鼓掌称赞。这普普通通地沏个茶,为何会引来周围人这般惊叹?
其实盼儿宛若画匠,以茶水作纸,一朵花的图案赫然出现在茶杯中。如果古代有手机的话,想必这些客人已经拿起手机对着茶杯狂拍照片了。
事实上,这是我国古代的茶艺文化——茶百戏。

茶百戏又称为分茶。这项技艺是在“点茶”技艺的基础上形成。所谓点茶,就是一种让茶水中产生大量泡沫的技艺,而“分茶”则更是进一步发展,在泡沫上作画,通过“茶画”的方式来增强茶水的观赏性。
茶百戏在唐末便已经出现,而在宋代流行起来,北宋初年著作《荈茗录》中便有关于茶百戏的记录:
“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
茶百戏受到宋代文人的追捧,也纷纷出现在文人墨客的词句中,“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杨万里将分茶的巧妙通过文字形象地描绘出来。可惜的是,分茶在元代渐渐衰落,而在明清期间则更是失传。
不幸中又有万幸,茶百戏这种流传的茶艺在当下失而复得。2017年1月,“茶百戏”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成为一张中国古代的文化名片。
仅仅茶沏的好倒不见得有什么,其实宋朝人的生活,远比我们想象的丰富多彩。

如果宋朝文人也发“朋友圈”
点茶分茶是宋代文人之间一项重要的乐事,而宋代文人却不只爱好点茶分茶。文人雅士们闲暇时喜欢做四件事,这四件事也因此被称为“文人四雅”。其中一事便是我们方才所说的“点茶”,那另外三事又分别为何呢?
这四雅便是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可见宋代文人的生活何其精致。在这四雅当中,挂画则最具有代表性。
谈及挂画,大有说头。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都喜欢收藏字画,一方面文人才子们确实爱好品鉴名画,当然,也不排除部分官宦子弟附庸风雅。

挂画,通俗来讲,就是将字画挂起来。文人墨客们往往将所收藏的名家字画悬挂于自家的宴客厅内,而一旦雅集召开,则拿出自己的藏品,悬挂于一众文人面前,相互品评鉴赏。
挂画并非是官宦人家的特权,普通的市井百姓之家也喜欢挂画。可见,挂画并非是一种权利的象征,而更多地是生活方式的彰显。甚至有的小吃店把挂画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在饭馆内挂上一副名画,以此来吸引食客。
画作中的内容不一而足,有风景、有诗词,更不乏人物肖像。宋代名人中喜欢在家里挂肖像图的比比皆是,比如我们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就喜欢在家里挂肖像图。而这图中所画之人,不是别人,正是苏轼本人。
如此“自恋”的文人,可不止苏轼一人,大名鼎鼎的辛弃疾、陆游也都喜欢在家中挂自己的画像。

这与当下在家中挂写真简直如出一辙。如果宋代有“朋友圈”的话,恐怕词人们也在乐此不疲地发着自拍。
在《梦华录》这部电视剧中,画作也是推动剧情发展的一大要素。《夜宴图》一画记载了皇后的风流秘史,这一画作涉及宫中隐私、皇家颜面、权利纠纷。
作为皇城司的指挥,顾千帆奉命前往江南,寻找此画,也正因如此,男女主角才相识于钱塘。
而后,女主角赵盼儿为营救深陷婚姻骗局的姐妹宋引章,便以此画为筹码向顾千帆寻求帮助。
而事实上,这画早已被他的未婚夫欧阳旭借去,而欧阳旭的管家却误将此画作为贺礼送给了前丞相。
这也引出后来欧阳旭无法归还此画的情节。这幅画到底有何来头?又将怎样推动剧情发展?恐怕只有随着剧集的进一步播放,才能揭晓谜底。
宋代文化的多元与繁荣背后自然离不开经济的支撑,若要问宋代到底有多繁华,《梦华录》中给出了答案。

“富唐贫宋”?别再被误导了,宋朝才是古代经济的巅峰
《梦华录》的故事是以宋朝为背景,加以一定的艺术创作展现给读者,例如:赵盼儿与两位好姐妹初到东京时夜幕已至,在马车中迫不及待掀起帘子看一看外面的景象。
透过赵盼儿的视角,我们看到的是东京夜幕下的繁华。灯火通明、烟花璀璨、船只往来不绝、叫卖声此起彼伏、大街上人流攒动,真可谓“富贵迷人眼”。
剧中的一个场景更是将宋代的商贾繁荣景象用直接的语言进行描述。柳岩饰演的孙三娘与林允饰演的宋引章泛舟船上,姐妹互诉来到东京之后的感悟。
“我平生头一回知道,原来在东京,身为乐籍,并不低贱。东京真是个好地方,我喜欢这里。”
东京的包容让宋引章打开了对自己出身乐籍的心结。

“东京人舍得花钱,这又没有宵禁,大大小小的商业上万家,百行百业什么都有”,你来我往之间东京的富庶繁荣跃然纸上,让人对宋代的生活充满了好奇。
确实如此,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长久以来奉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在这一政策的主导下,商品经济发展遭到抑制。
唐朝以来,商业虽有所发展,但依旧缓慢,正是在宋代,商品经济开始大规模发展,达到空前鼎盛的局面。
“夜间经济”也不是二十一世纪的产物,早在宋代时期,便出现了“夜间经济”。
为了满足商业贸易的需求,宋代取消了“宵禁”,商业活动的经营时间大大延长,更是出现了“早市”和“晚市”。

“夜市喧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便将“夜市将散,早市重启”的热闹场景描述的淋漓尽致。
半夜十一二点夜市刚刚结束,凌晨三点早市就又开张了,大宋子民的夜生活可真是相当丰富了。
正是由于宋代商品经济极为活跃,对货币的需求量陡增,而以往采用钱币交易的方式极为笨重不便。于是,在宋代,产生了中国最早的纸币雏形——交子。足以见得,宋代经济发展已经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1000年前的“外卖”
您以为外卖是21世纪才有的吗?其实不然,这其实都是古人玩过的。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早期的外卖形式。在剧中,就将宋代人好叫外卖的生活方式展现给观众。
未婚夫欧阳旭高中探花,却要悔婚令娶朝廷要官之女。赵盼儿让欧阳旭答应其三件事情,便与他解除婚姻。而三日之期已过,欧阳旭却一件都没办成。
赵盼儿与孙三娘来到欧阳旭着讨个说法,被管家拒之门外。三娘对着伙计大喊:“盼儿,咱们一个堵前面,一个堵后门,就这么跟他耗着,累了渴了,我们就叫小贩送吃的来”,叫小贩送吃的来,这不妥妥地叫外卖吗!
北宋画家张择端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中,有一个场景也证实了宋代就已经出现了“外卖”。

在“十千脚店”的门口,一个穿着围裙的伙计手端着盘子往外跑。“脚店”是宋代饭店的一种,而这个伙计则是宋代的“外卖小哥”。
在宋代,打工人们便已了解到“外卖”的便利,通常不在家里生火做饭,直接下馆子或者点外卖。就连宋代的皇帝也很喜欢吃“外卖”,吃腻了宫里的山珍海味,宋孝宗就好民间这一口,经常点些民间小吃,有时候还采用“自取”的方式,让宫里的太监跑跑腿。当然,跑腿费自是少不了的。
有趣的是,为了避免食物在外面运送过程中变凉,北宋时期便发明了“温盒”,用来盛装食物,起到保温的作用,这大概就是保温饭盒的早期雏形。
宋代不仅商业繁荣,更是允许女子经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赵盼儿、宋引章、孙三娘三姐妹开启了“京漂”生活,经历重重磨难,将小茶坊经营成了汴京最大的酒楼。

“见一叶而知深秋,窥一斑而见全豹”,透过《梦华录》,我们得以了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的大宋时代。就连史学家陈寅恪也曾言: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至于大时代背景下,顾千帆与赵盼儿这对小情侣的爱情故事又如何演进,谜底尚待揭晓,大家可以追剧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