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洛阳》那些看不懂的结局

网上有人在问《风起洛阳》的书在什么地方有售,后来有网友回复说,《风起洛阳》电视剧,是马伯庸新写的书《洛阳》,然后改编成电视剧的。之前《长安十二时辰》是2016年写的,但是查看《洛阳》时,基本上就没有相关的信息,所以《风起洛阳》电视剧播出完毕后,许多朋友对剧中的一些东西,还是存有疑问,想问个清楚。怎奈没有找到原著,所以许多疑问也就不知问何人。

《风起洛阳》那些看不懂的结局

马伯庸写《洛阳》这本小说的时候,本意是想再现当年洛阳的繁华,通过洛阳的繁华,然后回忆一段历史。因为现在的电视剧,广电总局发过通知,穿越剧不能穿越到真实的朝代,然后如果不是历史纪实也不能引用古时候的朝代和人名。想当然的《洛阳》本身就是一本描写武则天时代,神都洛阳城的书。但是电视剧是不能把一些虚构的人物嫁接到历史和历史人物中去的,因为广电总局有要求,不然审核不会被通过。

最终,风起落阳里面的故事,就只能用嫁接的方式。比如武则天,在电视剧中被称为“圣人”,但是在民众心里,洛阳百姓上街闹事时,称她为“妖后”,回忆历史,在洛阳被定为都城的年代里,谁是妖后?当然是武则天。想当然的,只有稍微熟悉一点历史的人,也才会把这个故事对接到武则天时代。至此,巧妙地穿针引线,从虚构的历史中回到了现实的历史中。

况且,把洛阳称为“神都”的年代,也恰恰是武周时代。因为只有那个时代的人,才称洛阳为“神都”。武则天在位15年,终老时84岁。剧中太子也姓李,名顿,李顿就是历史中“李显”太子的位置。而武家,晋王加上奉御郎武攸决,他们就是当时历史上的外戚武氏一族。整个历史背景和人物再一次串连起来,故事讲的就是武周朝中后期。而在历史上,承接唐朝贞观之治的皇帝李治病故后,政权由武周代替,贞观之治盛世得以延续。而作者要讲述的内容,并不是故事的本身,而是那个伟大的繁荣时代。

《风起洛阳》那些看不懂的结局

关于不良人。不良人本身在唐者的时候是一种官职,类似于现在的派出所民警一样的职业。但是关于“不良井”这个地方,到历史书中很少听说过。剧中白话文说:不良井是所有有案底的人,或者家里出了事,然后沦落到此的可怜人,相当于说“不良井”住的全是犯罪官员的后代和家属,在当时属于贱民。平民以下的人民称为贱民。但是认真地来讲,如果是犯罪官员的家属和配偶,应该是被流放的,不可能国家统一找一个在洛阳那种寸土寸金的地方关押着,看守着,行动还能自由,就是不能出井,在那个年代貌似也太人性化了。

内卫,内卫这个部门古往今来都有。但是权力不可能像《风起洛阳》里面描写得那么大。皇帝有自己的禁卫军,在中国统称为“御林军”。内卫的职务,本质上应该是属于内务府,并且只是负责皇帝出行的仪仗,并没有破案和缉捕的职责,更不可能自设天牢。在古代,大理寺才是正式的负责破案和拘捕逃犯,罪犯的衙门。而不良人,则是唐朝特有的一种秘密警察部队,但也只极限于协助大理寺破案提供线索,并不能私设大牢。

再说到“联防”,联防这个地方,称为圣人的耳目,实际上就是“不良人”的巢穴吧。因为在唐代,不良人才是四处收集线索,缉捕逃犯,盗匪的职务部门。且不良人的最高头目称为“不良帅”是直接向皇帝负责的,类似于明朝的锦衣卫指挥使。

《风起洛阳》那些看不懂的结局

关于春秋道,全称:春秋学宫,是前太子所建。春秋学宫的本质,实际上是为了皇家选拔青年才俊,陪伴皇子读书学习的一个地方。最后沦落成为造反的一种势力,变成了“春秋道”。在当时武则天取消唐朝国号,改称“武周”之时,那些心向李唐王室的能人猛将也曾造过武则天的反,但是都被武则天清洗了,还有那些自李渊到李世民开始的旁支唐姓宗族,基本上都被武则天清洗了。但是,说句实话,如果武则天不清洗掉这些人,真不知道会有多少称王,多少称帝。最后武则天只留下了自己亲儿子一脉,表面上看是残酷,实际上也是为了保护吧!留下了百年之后的接班人。

春秋学宫为什么会变成“春秋道”?实际上就是前太子的门人,为太子报仇,毕竟武则天逼死过自己二个儿子。春秋道的重要任务,或者说核心目的就是推翻武周皇帝,拉武则天下台,怎奈几十年过去了,依然大事不成,实属遗憾。

春秋道里面,最高级别是“逍遥子”,下面设有四个执事,掌春使、掌夏使、掌秋使、掌冬使;掌春使是百里宽仁;掌夏使是兵部尚书宋凉;掌秋使百里宽仁的师妹;39集电视剧都放完了,但是掌冬使并没有出现,是编剧忽视了什么吗?还是有什么镜头被剪了,因为四个使者只出现了三个,那么掌冬使会是谁?百里宽仁的父亲?柳七娘的叔父?还是柳七娘的亲生父亲柳适?掌冬使到全局终都没出现,成迷一样的人物。掌夏使是兵部的尚书,掌冬使理应也是一位朝中大员才对。

《风起洛阳》那些看不懂的结局

高秉烛曾到内卫府的大牢里面见过“逍遥子”,确认逍遥子确实疯了。当年带兵剿灭“春秋道”的人是宋凉,而宋凉也不是内卫的人,为什么逍遥子最后关在了内卫的大牢里面?按理说,要关在大理寺才对。或者理应判处斩首之刑,为什么还留“逍遥子”活了几十年,关在一个牢里。而且“春秋道”这几十年,都不去救逍遥子?老大都不救了,春秋道一天在搞些什么?还有忠义吗?

再说说“归藏凤”,这个幕后的大BOOS。春秋学宫的实际撑控人,本质上是培养支持李唐江山的人,骨子里是培养忠于储君太子的人。那么“归藏凤”这个人,一定要姓李才对。是春秋道要保护和要支持的人。而为什么要用“归藏凤出天下倾”,意思是说:只有这个人才能改朝换代,把武周天下再次改为李唐。所以,春秋学宫的人包括后面变成了春秋道,他们支持的一定是李姓皇族,而且逍遥子手下的四使,应该是知道谁是“归藏凤”的,不可能是武攸决,最后一集百里宽仁听到武悠决说出机密,然后就拜倒下去,这是不符合逻辑的。

首先一点,春秋道的四使,绝对是知道“归藏凤”是谁的,而且一定是一个李姓皇室的人。如果武悠决是“归藏凤”试想一下,春秋道要扳倒武周干什么?倒完了天下还是姓武的人当皇帝,有意思吗?本质上春秋学宫是为太子服务的,如果他们捍卫的不是李氏天下,他们的意义何在?拉下一个姓武的人,又推一个姓武的人上去,这不合逻辑。

《风起洛阳》那些看不懂的结局

正确的理解只有一条,真正的归藏凤,一定是李氏,是太子,或者太子的其它儿子。因为武则天登基时已经69岁了,执政15年;以古代十六岁成婚,十八岁生娃来算,武则天18岁就有孩子了,26岁左右就生完三个儿子了。69岁的时候,自己儿子已经又生儿子了,孙子的年纪已经20多岁了。太子的下一代,是归藏凤,也就是春秋道的真正大BOSS才是正理。

当然了整个电视剧,对这些逻辑关系表示和暗示的并不明朗,导致了结局有些看不懂。但这也难怪,当初马伯庸写《洛阳》的时候重点是为了展示武周时期神都洛阳的风貌,建筑的宏伟和市井的繁华,而那些贯穿主线的逻辑,可能也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导致了,漏洞百出。当然,如果能找到原著版本的小说《洛阳》看一下,估计就能重新解释一些人和事件了。但作为一部大制作的电视剧,剧中洛阳的繁华,确实惊艳了观众的双眼,也确确实实的让1000多年的后人,再忆了一次大唐盛世和神都洛阳的风貌。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