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热议焦点:破局“35岁门槛”,共筑公平就业新篇章

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中,一项备受瞩目的议题——“35岁门槛”现象,引发了代表委员们的热烈讨论。这一话题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社会对于年龄歧视的深刻反思与迫切期待。

全国人大代表蒋胜男掷地有声地指出,公务员录用中的“35岁门槛”应当逐步废除,让社会招聘不再受年龄歧视的束缚。她呼吁政策层面给予支持,为那些年满35岁的求职者敞开一扇重新融入职场的大门。

政协委员胡卫亦对此问题表达了深切的关注。他建议对现行劳动法规进行修订,明确规定企业在招聘、晋升或解雇员工时,不得设立年龄红线,让劳动者的职业发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

政协委员张帆更是提出了立法消除就业歧视的设想。他主张对那些积极聘用35周岁以上员工以及女性职工比例较高、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超过半数的企业,给予财税优惠等政策扶持,从而推动全社会公平就业及人才资源的有效利用。

“35岁门槛”究竟从何而来?屈小博研究员为我们揭示了其背后的原因。他指出,当前国家公务员招考最高年龄设限为35岁,主要是基于公务员职业成长周期和逐级晋升机制的考量。然而,这一门槛不仅存在于公务员体系,更在各行各业中普遍设立,如同无形的枷锁,束缚着中青年的职业发展。

面对这一困境,如何拆除这堵无形之墙,成为了代表委员们共同探讨的课题。胡卫委员提出,社会应适时放宽招聘年龄限制,并根据不同行业、岗位的特点,向35岁以上的人群敞开大门。他强调,随着预期寿命的延长和工作周期的变化,社会应更新对年龄的认知标准,将更多经验丰富且富有活力的中青年纳入职场主流。

屈小博研究员以数据为证,指出全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逐年上升,已达38.8岁。他认为,学习能力不应随年龄增长而被简单否定,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具备不同的优势和学习潜力。因此,年龄不应成为衡量一个人工作能力和价值的绝对标准。

为了防止更多类似“门槛”的出现,屈小博强调,世界各国在劳动力市场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年龄歧视现象。我国正逐渐提升对此问题的重视程度,政府工作报告已明确表示要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歧视行为,营造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例如,武汉市吉庆街胜利街菜场因设置年龄限制性条款受到举报并整改,这体现了社会对公平就业原则的坚定维护。

根据《“十四五”就业促进规划》,我国将进一步努力消除各种就业歧视现象,建立完善的投诉处理机制和联合约谈机制,及时纠偏含有歧视内容和不合理限制的招聘行为。同时,健全司法救济机制,依法受理涉及就业歧视的相关诉讼,确保每一位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工作权利。

刘俊海教授呼吁职场人士增强自身公平就业和依法维权意识。在面对年龄歧视等不公待遇时,应勇于向劳动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执法机构反映情况,启动行政处罚程序,共同维护公平、健康的就业环境。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让我们携手共筑公平就业的新篇章,让每一个有梦想、有能力的人都能在职场中绽放光彩,共同书写属于我们的辉煌未来。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