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来了群众不肯转移,基层干部为劝说被困甚至牺牲……

台风“杜苏芮”过境,多地发生暴雨洪涝灾害,近日华北地区尤其是河北涿州的灾情尤受社会关注。

涿州的救援难度为何大于此前在北京的救援?社会应急力量驰援涿州,需注意哪些事项?面对洪涝,民众若来不及转移,又该如何科学自救?围绕相关话题,观察者网采访了拥有丰富的多类灾情救援经验、并曾参与《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指挥与协调》教材撰写的贾群林。

【采访/观察者网 李泠】

·驰援涿州

观察者网:我们常说“洪涝灾害”,这“洪”与“涝”具体说来有哪些区别?

贾群林:洪和涝经常连在一起讲,但是两者有一定的区别。一般说来,在暴雨最强的时候,江河流域可能会形成洪峰,也就是水流增长的速度非常快,有洪流直下的感觉,这时候就叫做洪。

当洪达到一定的标准,可能会导致一些流域出现漫堤、管涌或者溃堤的情况,使得流域周边的农田、村庄被淹,这些被淹没的区域就叫做涝的区域。

洪水来了群众不肯转移,基层干部为劝说被困甚至牺牲……

涝撤完之后,有些农田里的水迟迟去不了,我们称之为“渍灾”。渍灾对农作物的损坏非常厉害,农作物会因根茎长期浸泡在水中而减产绝产。这是洪涝灾害过后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观察者网:看新闻报道,有现场救援队表示,涿州的救援工作难度要大于此前在北京的救援。您是否了解其中原因?

贾群林:据我了解,一是因为涿州的雨强也不小,二是涿州的地表情况比较复杂,三是洪水较猛,对一些基础设施的威胁较大。大家可以看到洪峰中夹杂的一些东西,既有一些家具、垃圾,也有各种车辆,这些物品的冲击力相当大,如果过去的救援队员对当地的地表情况不是很清楚,可能会让自己陷入危险。

当地政府表示,当前涿州境内的救援队伍已经达到100多支,救援力量已经足够,所以不建议外地救援队伍再过来。鉴于此,我建议过去的救援队伍一定要和当地政府的应急管理部门先取得联系,得到批准后再去,否则可能连高速公路都下不去。大家一定要按照政府的要求,我们建议梯次用兵、有序用兵。

大家的积极性,我们可以理解,但是有的时候救援者过多或过乱,反而会在现场造出一些混乱,而且还可能因处置不当而造成队员的牺牲,这损失就太大了,目前已有队员为了这救援工作付出了宝贵的生命。

所以我们也建议志愿者同志们保持冷静,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申请当地政府许可之后,再有序地进入灾区实施救援行动。

观察者网:您刚才的回答,咱一点点掰开来说。对于“救援队伍达到100多支,救援力量已经足够”这点,我们看到仍有大量当地人在一些社交平台上呼吁救援。因此,怎么判断救援队伍足够与否?

贾群林:大家可以看到中央气象局发布的一些信息,说是8月2号雨势最大,之后可能还会有降雨,但强度不会这么大了,目前洪水也已开始消退。随着洪水消退,在高处躲避了一段时间的群众就可以通过路面自行转移。当然,像一些被困在脚手架上的工人,仍需一些力量前往救援。

既然政府发出了这么一个倡议,我想当地的救援力量可能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饱和度,确实可能不再需要过多的队伍进入灾区。

洪水来了群众不肯转移,基层干部为劝说被困甚至牺牲……

观察者网:众多社会救援力量涌入,在调度上,是否已有成熟的协调机制?

贾群林:在暴雨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说实话,组织确实存在一定的混乱。比如有些就近地区的志愿者,直接开着车拉着船过去了,这时候就处于有点无序的状态,但后面的救援指挥和调度逐渐恢复正常。

我们建议志愿者开展救援工作前,先登录当地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社会应急力量救援协调系统,一来能够得到政府的统一调动,支撑政府的实际工作,二来一定程度上也能保障自己的安全。如果无序援助,政府不知道你在哪里,确实也能发挥一些作用,但也有可能导致自己陷入危难,到时反倒需要政府和当地百姓组织搜救。

我们在培训时都强调,志愿者是政府的重要辅助力量,而提供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是帮忙、不添乱。因此,志愿者同志们的积极性无疑是值得保护的,但志愿者们也确实要保持克制和冷静。

观察者网:确实有救援人员在这次洪涝灾害中牺牲。除了告知政府应急部门,专业救援人员进入后还需注意什么问题?

贾群林:社会救援力量到达当地之后,最好先和当地政府或当地基层的同志们沟通,对当地的灾情、水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绝不能盲目地涉水,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救援人员一定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因为救援是用生命去拯救生命的行业,如果因自身的能力不过关而导致牺牲,这实在太不值得了。一定要确保能力胜任后再去。我们搞救援的,有的时候确实会出现职业的参与感远远大于职业的实际水平的情况,对此,大家也是要冷静。

举个例子,这次灾情洪水过猛,有些救援人员对水的情况不太了解,而水里夹杂的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把冲锋舟掀翻后,他们可能没有翻覆的机会——在日常的江河水里,我们可以把翻过去的冲锋舟翻回来;而在洪水激流里,加上一些冲击物可能直接撞击船和身体,你甚至可能连扶船帮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撞晕、冲到下游去。

因此,我希望我们的学员和社会力量的救援队员们一定、一定、一定要注意安全,量力而行。

洪水来了群众不肯转移,基层干部为劝说被困甚至牺牲……

观察者网:现在全国各地也在组织捐钱捐物,尤其是一些企业积极行动。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贾群林:对于社会应急工作,我们有一个资金池,里头的资金既有来自政府的,也有企业、民众捐赠的。大家捐赠时一定要找正规渠道,比如联系基层政府的相关部门,捐助时也要进行一些必要的合理登记,政府拿到钱或物资后再根据地方情况统筹分配。你如果想马上定点捐给某个村镇,也不是不行,但也要和当地村委或社区取得联系,让他们开具相关的捐赠证明。

这样一来,后面若出现质疑——比如当你公开称自己捐了多少财物,有些人质疑“你捐哪儿去了”时——可以更好地应对,可以有一个合法的解释,避免造成一些不良的社会影响。

·群众转移

观察者网:洪涝来临前的群众工作也颇受关注。在这点上,有什么注意事项吗?如通知时间提前多久为宜?网上有声音反映,泄洪前当地政府有通知撤离,但有人就是不愿意走,直到洪水来临。遇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

贾群林:关于流域的一些特殊灾害,政府会发出预警,其中第一个就是洪涝造成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现在我们已经可以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做出预警。因此现在我都会嘱咐民众:政府发出预警信息之后,你一定要听从乡镇区干部的指挥,迅速按照要求撤离,不要迟疑。

确实,气象预报是一个概率性的东西,而且还涉及到时间和空间分布,所以有时候预报结果对于这个地方是相对准确的,对于其他地方可能又会有延迟。也就是说,目前我们的手段还不能完全满足群众对精确度的要求,但是我仍希望大家能按政府要求撤离。

我十分痛惜一件事。在河南“7·20”水灾转移群众的过程中,有8位基层干部光荣牺牲——原因很简单,群众不走,他们返回去劝说群众,最后因没有及时避让自然灾害而去世。

我想跟大家尤其是受灾群众讲,社区基层干部劝你尽快撤离,这是他们作为基层干部的责任;作为群众,我们也要换位思考,要有为他人着想、对他人生命负责的态度,而听从政府的指挥尽快撤离,就是对政府的最大支持、对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最大保护。

洪水来了群众不肯转移,基层干部为劝说被困甚至牺牲……

劝说群众全部撤离这一点,我们经常做不到,尤其是一些年岁偏大的老人,他就是不走。社区干部因责任没完成,必须去劝,结果贻误了转移时间,最后导致被困甚至牺牲。在我国历次大型水灾里都有类似情况的牺牲人员,对此我真的非常痛心。

观察者网:这种人对人的工作,千人千样,确实很难。

贾群林:现在有些基层群众真的不听指挥,都不知道该怎么劝。科技手段都用了,已经发出预警了,我告诉你了,你还不走,最后你被困了,又埋怨政府——对于这一点,我觉得是没有道理的。

我说得比较激动,但这是我的真心表白,洪涝临近,大家一定要听从政府指挥。当然我们政府还要进一步提高防范预警的预见性、科学性和精准性,但我确实希望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真的能多支持基层干部的工作。

很多人不愿意撤离,是因为舍不得屋子和屋里财产,想着自己留下,能救一点是一点。对于他们不愿撤离的想法和情感,我们都非常理解。对此,也请大家相信,家园被淹后——尤其是家在泄洪区的——政府肯定会通过各种补偿机制,让大家尽快恢复正常的生活。在做动员工作时,这点确实也需要和老百姓说清楚。

观察者网:您先前的回答有提到,一些来不及撤离的民众陷入断水停电、通讯失联的困境。能否详细谈谈,若来不及撤离,该如何科学自救?

贾群林:在大暴雨形成的流域洪水发生时,一定会有一些相应的变化,比如下游水质突然变得很浑浊,这说明上游可能已经形成一个洪峰,且会很快到达;如果出现泥石流,它会发出一些比较大的轰鸣声,这时候民众们要抓紧时间避让。现在我们还可以借助一些科学手段,比如边坡雷达。雨季到来时,地质灾害的防治部门会对一些容易产生滑坡的山体进行严密监控并作出相应预警,这时候大家要尽快按照政府指定的路线撤离。

如果洪峰来了,你又来不及转移,那么有几个基本做法:

首先要尽快跑到比较坚固的房屋上面,若还有一定的活动时间,就往山坡或沟谷的上面跑,找到比较硬质的土层站稳躲好;

躲好后,如果你带了手机,第一时间联系政府相关部门,从市长热线12345到119、110都可以打,尽快报告自己的位置,说下自己身边的受灾情况,为救援者之后寻找救援目标提供依据,电话中也记得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

等待对方电话期间,手机有限的电量一定要节约使用,尽可能地延长手机的待机时间;如果还有充足的电量,就给家里简单报平安,说下自己的大致位置。

千万不要不断拨打电话,或和其他人一直通讯聊天,喊大家一起“看热闹”,小心最后真想报警时手机没电了,降低了自己获救的可能性。

如果你要涉水行走,最好坚持到洪峰过后水面相对平静的时候,那时我们可以借用家里的门板、木盆或塑料盆适当转移——有的房子可能因泡水时间过长而垮塌。如果有更坚实的地方,短时间内救援力量还不会到达之前,我们也可以采取一些自救措施。比如,如果家里有绳子,在转移过程中最好能搭一个绳桥,让大家捋着绳桥过渡到一个更安全的地方,以便大家能坚守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

洪水来了群众不肯转移,基层干部为劝说被困甚至牺牲……

利用绳索搭建救援通道(资料图/央视新闻客户端)

观察者网:再从民众的角度来看,退水后,有哪些注意事项?

贾群林:因为大型洪涝灾害会对我们整个生活环境造成很多污染,所以大水后的清淤,比如房屋进水后,我们最好用净水把它冲洗干净,像家具、被水泡过的地板等,我们最好用84消毒液等进行适当的消毒,再对房屋进行通风晾晒,让房屋尽快干燥。这点非常重要。

在饮用水方面也一定要注意。漫水过后,一些自然取水井可能会遭到污染,这时候我们最好用一些净化药物或净水片进行净水处理,等杂质沉淀后再饮用。灾后若出现传染病,很大一个原因就是饮用水出现污染,原本可能只是个例,再通过粪便等其他渠道扩大传染范围。

相应地,除了水源地,对我们人体的粪便管理也很重要,像临时搭建的安置点的厕所,是我们卫生防疫部门重点消杀的地方,夏季时尤其要多注意。我们区街的干部也要坚持零报告制度,如果发现一些带有传染性的疾病如痢疾,要及时向上级医疗管理部门报告,及早处置,防止疫情扩大化。

·防汛应急演练

观察者网:联系您时,您说您正要参与防汛应急演练。请问这类应急演练一般会包括哪些内容?

贾群林:防汛应急演练涉及多个层面,大概有这几个方面的结合。

第一个是流域的防洪抢险与城市内涝的抢险救援相结合。如果降雨量过大或出现溃堤情况,可能会导致一些城市出现内涝。比如这次北京和河北地区的降雨,不仅涨洪水,也导致城市内涝。

第二个是对地质灾害的处置和对城市“生命线工程”的抢救工作相结合。一些地质灾害如山洪,会损毁老百姓的住宅和城市的部分“生命线工程”,如电力设施,水利设施及燃气工程。对地质灾害的处置和对“生命线工程”的抢救要同时进行。

第三点,医疗救助和卫生防御相结合。洪涝灾害可能导致一部分民众受伤害,因此医疗救援工作要跟上;同时,安置受灾民众、稳定居民的思想,以及卫生防疫等工作都不能落下。

洪水来了群众不肯转移,基层干部为劝说被困甚至牺牲……

8月4日,在陕西山阳县参与防汛应急演练(作者供图,下同)

以我这次参与的演练为例,单单主现场就设了好几个科目。比如有个约有8、9米高的坎,这是在模拟山洪把百姓的房屋冲垮后,我们怎么用现有的救援装备破拆建筑物,从中救出人来。也有模拟堤坝出现漫堤和管涌时,我们怎么用沙袋和挡水板阻挡,避免水流到城里来。

洪水来了群众不肯转移,基层干部为劝说被困甚至牺牲……

演习如何应对管涌

主现场的左侧,模拟道路公路的抢通抢险——山体滑坡、泥石流若把道路阻断,会影响我们队伍进驻灾区实施救援,这时候抢通道路非常重要。同时,因为道路交通阻断,我们在安置群众时可能会出现缺乏一些必要生活物资,甚至有基础病的老人急需治疗的情况,这时就需用直升机或无人机进行空投。

洪水来了群众不肯转移,基层干部为劝说被困甚至牺牲……

模拟山体滑坡现场

观察者网:听您的描述,防汛应急演习涉及方方面面;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就以往的经历来看,会不会出现一些演练可能没预料到或没能顾及到位的突发情况?

贾群林:演练都是案例的繁衍,我们在每一次演练之前,在编制方案和脚本时,都会阅读大量的过往案例;但具体的演练规划,和本地区的工作有关系,可能会和其他地区不完全一样,肯定会有取舍。换言之,每一次演练基本上都不会是完完整整的,它会和当地的实际情况紧密结合,也因此一定会有一些遗漏。

这也是因为当地自然灾害的属性不完全一致。比如山区地带,可能对地质灾害的处置、山岳救援的比例占得较高;而在平原地区,更看重对内涝的处置和“生命线工程”的抢修。像这次河北不少地区出现电力中断,老百姓手机没地方充电,进而导致失联现象,这问题很严重。

观察者网:两年前的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至今让人印象深刻,而如今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似乎越来越高。我的问题是,在河南郑州暴雨事件过后,防汛演练内容是否有相应的更新?

贾群林:在我们国家的“十四五”应急规划中,有要求我们的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要做好应对极端风险、极端灾害挑战的准备,而且要确保不发生系统性的风险。

随着气候的变化,尤其是厄尔尼诺现象的普遍发生,未来一段时间内,类似河南“7·20”大水或我们今年这种灾情的出现频率可能会明显增多。就像在“杜苏芮”之后,我们又迎来6号台风“卡努”,未来不排除比这俩更凶猛的台风出现的可能,它们势必会对我们国家构成一定的威胁——我们必须拥有这一思想准备。所以应急管理部党委也提出要对我们应急工作进行再部署、再检查、再落实,做好应战极端风险的准备。

关于河南郑州的特大暴雨灾害,调查报告中明确写道,“此次极端暴雨远超郑州市现有排涝能力和规划排涝标准”;而这次北京遭遇的降雨量是140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也就是说,在郑州水灾过后,我们确实做了很深入的总结;但面对今年这样一个历史罕见的灾害,我们在防范应对方面确实也仍有不足,不过大家仍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到第一位,努力将各类损失降到最低。

views